26 07 2023
有效氯滴定碘量法是一种常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效氯含量的方法。其原理基于以下反应: 2NaOCl + 2I- + 2H+ -> I2 + 2Na+ + H2O 在该反应中,次氯酸钠(NaOCl)与碘化物离子(I-)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(I2)。通过滴定溶液中的I2,可以确定次氯酸钠中有效氯的含量。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: 1. 取一定体积的水样溶液,并加入适量的酸来提供反应所需的酸性环境。 2. 加入过量的含有淀粉指示剂的碘化钾溶液,使溶液呈现蓝色。 3. 用标准化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定水样中的I2,直到蓝色消失为止。滴定时,亚硫酸钠会还原溶液中的I2为碘化物离子,蓝色逐渐消失。 4. 根据滴定所使用的亚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消耗的体积,计算出水样中有效氯的含量。 通过滴定的体积和反应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,可以推算出水样中有效氯的浓度。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、准确性高,因此广泛应用于水处理、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对有效氯含量的测定。
延伸阅读
    利用tkinter设计一个录入实验数据界面,要求有3-7个单行文本框和2个按钮(一个实现计算功能,一个实现保存功能),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都保存到文件中。
   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,谈一谈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?
    如何进行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?
  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?
    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对鲁迅《伤逝》中子君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