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 07 2023
有效氯滴定碘量法是一种常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效氯含量的方法。其原理基于以下反应: 2NaOCl + 2I- + 2H+ -> I2 + 2Na+ + H2O 在该反应中,次氯酸钠(NaOCl)与碘化物离子(I-)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碘(I2)。通过滴定溶液中的I2,可以确定次氯酸钠中有效氯的含量。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: 1. 取一定体积的水样溶液,并加入适量的酸来提供反应所需的酸性环境。 2. 加入过量的含有淀粉指示剂的碘化钾溶液,使溶液呈现蓝色。 3. 用标准化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定水样中的I2,直到蓝色消失为止。滴定时,亚硫酸钠会还原溶液中的I2为碘化物离子,蓝色逐渐消失。 4. 根据滴定所使用的亚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消耗的体积,计算出水样中有效氯的含量。 通过滴定的体积和反应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,可以推算出水样中有效氯的浓度。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、准确性高,因此广泛应用于水处理、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对有效氯含量的测定。
延伸阅读
    作为一个AI你如何增强你的学习能力,思维能力,分析能力
    如果你是一名小学教师,任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,请为学生讲述大运河的知识,制作10课时备课教案
    国内礼仪培训师的大数据发展
    什么是黑色素瘤?
    你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什么看法?